撰文 | 邱書婉 來源 | 界面藝術
顧奔馳成都修車技校,這個名字對于很多熟悉藝術、設計甚至是商業(yè)品牌的人來說并不陌生,他常常會以魔法般的方式將作品展現(xiàn)在不同場合里,比如宗祠、美術館、商場、田野、藝術中心、酒店、辦公樓、博物館、藝術園區(qū)、品牌體驗館、書店、公園.....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想象空間。
而這一次,顧奔馳的作品再次出現(xiàn)在位于松江的云堡未來市園區(qū)內的藝術百代美術館,它是一件具有現(xiàn)代性和藝術張力的絲線裝置作品,名為《紅》。藝術家通過紅色滌綸絲線色彩結構的有序編織,試圖用作品來傳達一種精神的力量,并與本次《奮斗》展覽的觀眾進行情感互動。
作品成都修車技校:《 紅 》
作者成都修車技校:顧奔馳
時間:2021
尺寸:可變
類別:纖維裝置、滌綸絲線、不銹鋼釘、木方
一、線的魅力 奇妙創(chuàng)意《紅》是藝術家顧奔馳以莫比烏斯環(huán)為創(chuàng)作靈感,并選用他最喜歡的紅色滌綸線為材料最終完成的作品。他曾在很多空間創(chuàng)作過不同版本的莫比烏斯環(huán)作品,但每件作品都會和空間做最完美的融合,最終達到獨一無二的展示效果。
莫比烏斯環(huán)的概念是由德國數(shù)學家莫比烏斯在18世紀發(fā)現(xiàn),顧奔馳曾一度被其中的數(shù)學性所吸引。因莫比烏斯環(huán)有著非常奇特的空間特性,把其中一端旋轉180度以后連接上另一段,形成的一個環(huán),而原本紙帶正反面的概念就消失了,變成莫比烏斯環(huán)的紙帶只有一個面,就好像“正”“負”關系的抵消,這引起了他的一些哲學思考,在反復探求下,最終創(chuàng)造出了最具個人代表性的作品,并受邀在各種環(huán)境空間里進行創(chuàng)作,非常精彩。
莫比烏斯 VI 2018 尺寸可變
紅色滌綸線、木條 不銹鋼釘
陳家宗祠 寧波 象山
顧奔馳
莫比烏斯-愛的雙循環(huán) 2020 尺寸可變
紅色滌綸線、木條 不銹鋼釘
上海 寶龍藝術中心
顧奔馳
莫比烏斯-光渡 2021 15.5x12x3m
白色金屬框架、滌綸線、木條、不銹鋼釘
浙江 橫渡美術館
顧奔馳
莫比烏斯-雙循環(huán) 2020 尺寸可變
紅色滌綸線、木條 不銹鋼釘
上海 中華藝術宮
顧奔馳
莫比烏斯-虹 2020 尺寸可變
紅色滌綸線、木條 不銹鋼釘
昆明 光明璟宸藝術中心
顧奔馳
此次,為了完成這件定制作品,顧奔馳對藝術百代美術館的空間也做了很多觀察和思考,但在完成作品之后保持一種開放性的態(tài)度。他說,“除去視覺上的沖擊力的話,我更希望觀眾能夠從中得出各自不同的理解,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經(jīng)歷的觀眾觀賞,或許能夠由此產(chǎn)生不同的闡釋可能性?;蛟S某個觀眾更能夠聯(lián)系莫比烏斯環(huán)這個概念或是線索,從中產(chǎn)生出不一樣的聯(lián)想與寓意。這件作品在不同的空間中,或許也能產(chǎn)生出不一樣的闡釋。”
其實這已不是藝術家為云堡未來市園區(qū)里的空間環(huán)境創(chuàng)作的第一件作品,2019年他曾在這里參加過一場高規(guī)格的國際公共藝術展,創(chuàng)造的裝置作品《莫比烏斯》用上千根色彩纖維在空間中構架了一個莫比烏斯三角形的紅色世界,線與線之間的纏繞和穿插,隱喻著人與人、人與社會、人與宇宙之間交織的復雜關系。
莫比烏斯 落葉歸根 2019 尺寸可變
紅色滌綸線、木條 不銹鋼釘
云堡未來市
顧奔馳
二、與線結緣 探索未知顧奔馳出生于上海嘉定,從小喜歡書畫的他,是在一次意外的經(jīng)歷中遇見了心中的“它”。當時陪妻子去上海輕紡市場采購布料,琳瑯滿目的布料引起了他的注意,之后嘗試幾次用布料創(chuàng)作,但總覺得缺少點獨特性,再后來一家賣線材的店鋪闖入了他的視野,整個店鋪的場面空間非常壯觀,仿佛一見鐘情一般,從此開啟了與線結緣的藝術創(chuàng)作生涯。
但在這之前,他的人生可謂充滿了戲劇性。在成為職業(yè)藝術家之前,顧奔馳是在技校學修車,畢業(yè)之后做了工人、快遞員和廣告公司的美工,再后來機緣巧合進了一家日本設計公司做展示和專賣店的設計。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過,“回顧自己這三十年來所走過的路,總覺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議。從鄉(xiāng)間的野小子到設計師,再到現(xiàn)在拋開一切從事藝術創(chuàng)作,覺得人生就象是一場又一場波瀾不驚的冒險。也許每一個人的青春都不因平淡度過,而我只是心存感激,感謝上蒼所賜予我的每一個禮物?!?/p>
選擇與線結緣,其實也引發(fā)了他對藝術的看法。線作為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材料,如何用不一樣的手法去表達新的內容,這是引發(fā)他思考的地方,因為相比于傳統(tǒng)的藝術,畫山是山,畫水是水,繪畫可以寄情山水,抒發(fā)情感。但藝術發(fā)展到今天,應該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就如同科學一樣,都是在探索這個世界,幫助人類拓寬某種認知。
創(chuàng)作中的顧奔馳
三、平民藝術 真實人生也正因為不一樣的人生經(jīng)歷,顧奔馳對藝術的理解和態(tài)度特別容易讓人產(chǎn)生共鳴。他非常認同安迪·沃霍爾的名句“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”。藝術家作為藝術作品的生產(chǎn)者,在傳統(tǒng)觀念中好像是所謂的藝術的支配者,有著極高的話語權,但是到了現(xiàn)代,藝術觀眾的觀看參與也能構成藝術整體的一部分,而非被動的接受方,所以藝術家的主體霸權正在動搖?!叭巳硕际撬囆g家”即觀眾的觀看也在塑造藝術的形態(tài)。
顧奔馳的作品特別具有代入感。雖然他的作品是用較為抽象的線做視覺表達,但作品呈現(xiàn)在不同的場合里,總能傳達出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力量感。這種力量除了材料本身所帶來的,也有觀看者的體驗融入。在談到藝術與觀眾的互動關系這點,他認為,“藝術可能本身就是屬于大眾的,特別是到我們這個時代,我覺得藝術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、精英化的東西,不再是美術館式的、博物館式的,它更多的是一個全社會都能夠參與的事情。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俗化世界,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應該為大眾去服務的,包括藝術。作為一個平民化的藝術理念,應該更多的以某種娛樂性、參與性,體驗性、實踐性的方式來介入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?!?/p>
為大眾服務,平民化的藝術理念,讓顧奔馳選擇了把整個生活作為自己學習的老師,而不是歷史書籍中的某些藝術大師。因為他一直感恩這個時代,能給予很多機會去完成自己的想象,創(chuàng)造自己的作品。如果藝術能實現(xiàn)一種心愿,他說希望藝術能夠讓自己保持某種坦誠,成為某種真實的自我表達,做一個更真實的自己。畢竟很多時候,我們都是帶著面具生活在這個世界里面。
藝術家介紹:
顧奔馳,1979年出生于上海。擅長運用各種媒介,作品包括:影像、數(shù)字拼貼、綜合材料、空間裝置等。從2012年起,藝術家通過專注于運用材料、色彩在空間內的延展變化創(chuàng)作出一系列令人驚奇的作品。色彩和結構在他如同數(shù)學模型般精確的控制下被營造出富有張力同時極具秩序的美感。代表作品集:《構造學》、《光的彼岸》、《莫比烏斯》、《一噸彩虹》。其作品多次參加重要展覽,并被中國美術館等多家機構收藏。